查看原文
其他

昨天,十堰一批特殊移民回了家,见过的人都哭了……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当甘甜的汉江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人民,无不为之欢呼庆贺。


而5年之前,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十堰,离别的一幕正在上演。2009年到2012年,十堰18.2万移民相继搬迁,他们背井离乡,舍家为国,铸就了一部动人心魄的南水北调移民迁徙史诗。


岁月,从来不会忘记那些奉献之人

为打造移民文化和美丽乡村游

郧阳区投资120万

以外迁大移民纪实摄影作品为原型

打造移民外迁铜像群


历时一年的塑造雕琢

昨日,位于郧阳区柳陂镇卧龙岗

移民新村广场上的

南水北调移民雕塑群完工

正式对外接纳八方游客!



一尊雕像反映一个故事


创作该雕像群的是自由雕塑家罗宏和妻子贾兰玉,他们夫妇系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人。


罗宏介绍,这组大移民雕像群共分3个部分,是以郧阳籍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梅洁的“中国移民三部曲”《山苍苍 水茫茫》、《大江北去》、《汉水大移民》书中的移民故事和十堰纪实摄影家关于外迁大移民纪实摄影作品中反映的移民故事为原型创作的。


作家梅洁曾回到郧阳老家参加正在打造中的雕塑群


“在这组大移民群雕中,每一尊人物雕像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生动感人的移民故事和场景。”罗宏说。


在群雕的前面摆放着三部书的雕塑模型,上面是著名作家梅洁为该组群雕所作的序言《大江北去》。



第一个部分主要场景是移民搬迁后的废墟,一片被拆掉的房屋剩下的残垣断壁。一口水塘和废弃的水井,一群鱼在废墟的水塘里游着,反映了记忆中葬在水下的家园场景。



“由于移民外迁不能带走动物,所以只有将这些狗遗弃在这片故土上,这些狗后来都变成了流浪狗。”雕塑群中,3条被主人遗弃的狗,在现实场景中,也真实存在,罗宏说,这反映移民对故土的眷恋。


狗追主人的真实影像记录(左)

在人物雕像中,第一尊就是一位护士搀扶着一位老太太,护士手拿一瓶矿泉水递给老太太,细致入微的情节,表现平安搬迁、组织有序、组织者对移民的关心关爱,老太太胸戴移民光荣大红花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她们眺望着远方,凝望着葬在水下的日子和家园。



另一尊雕像是一位移民老汉跪在地上,低着头,双手五指伸开,似乎要抓住什么可手中又什么都没有,手上暴起的筋脉清晰可见,身上的肌肉健硕,绷得很紧。


手捧一捧黄土,表现出移民对家乡的眷恋,这是整个移民代表和移民精神的代表。



在这些反映移民场景的雕像群中,还有一位移民扛着彭家岗渡口的牌子外迁的场景、一位移民扛着龙舟的龙头离别的场景、一位移民扛着一块汉江石的场景、一位头戴草帽的移民挥别故土的情景。这些也都源自真实的摄影记录。



其中,扛龙舟头移民的嘴上还叼着香烟的细节很丰富,也很生动传神,反映移民们搬迁后内心的纠结和矛盾的心理,通过他们的神态和举动来表现移民对家乡的乡土乡情难以割舍的眷恋,最终表现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一个老汉穿着短裤、光着脚坐在大石板上,内心很纠结却又悠然自得地拉着二胡的姿态,身后是一棵结了10个柿子的柿子树,后面还有一个磨盘。



柿子树代表好事连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0个柿子寓意十全十美,雕像中所有的神态通过这位老汉身上的血管和音乐表现出来。


两个妇女抱在一起难舍难分,场面格外动人。一位要移民外迁,留下来的那位的那种不舍,也许她们以前有过矛盾,吵吵闹闹几十年,在要远走他乡、也许今生永远都不可能再见面的情况下,所有的矛盾纠葛都烟消云散,一切化为乌有。



动人情节勾起过往人的回忆


雕塑群正式完工后,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当地村民前来欣赏。


水池边的青石上,静静的坐着一位手拿草帽的老人,他叫汤正贵,是卧龙岗村三组的村民,自从这里开始修建雕塑群以后,他每天都要来这里坐坐。


“我的兄弟都搬到潜江了,可是我没有去过。”看着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景,老人显得有些心酸。



刚从田里劳动回来的陈良清夫妇走到这里,也停下了脚步,朴实的陈良清向记者讲解了他理解的雕像群的意义。


“那时彭家岗的人搬光了,一个人都没得了。走到这儿就想起我们的兄弟,想起我们搬走的队上100多个人,搬走了84个人,搬走了一大半。”陈良清夫妇告诉记者,搬迁到外地的亲人回来探亲时,看到这些雕塑群,心里感慨万千。



听说今天雕塑群全部完工了,陈良清夫妇赶紧来到跟前仔细观看。杨文凤抚摸着枯井上跃起的翘嘴鲌,惊喜的连声说:“这跟真的鱼一样样的!”



看着水池里站着和卧着的两只狗,陈良清连声啧啧称赞。“像我们这原来的狗,真像的很!狗子都卧在屋场里,房子挖掘机挖了,没人管它,它就窝在屋场里,这是真实的。”


听到大家的赞叹,雕塑艺人罗宏夫妇也感到很欣慰。“看到大家的鼓励,我们觉得这一年的辛苦,这一年所动的脑筋也没有白费,我们夫妻感觉非常快乐。”



“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现场,杨文凤老人动情的读起了著名作家梅洁为群雕所作的序言《大江北去》。



迁徙,为了清水北上


故土难离,家业难舍,乡情难分。在中华文化中,家乡故园是无数人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故土是根,是永远走不出的牵挂!



可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南水北调,为了一泓清水北送京津冀,十堰几十万移民抛家舍业,搬迁到几十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破土动工。从1961年到1980年,十堰先后动迁28.7万人。一江碧波之下,千年古城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连同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一同沉入江底。



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从2009年8月20日首批移民迁入枣阳市,到2012年9月18日最后一批移民喜迁新居,十堰再次动迁18.2万人。


两次大型移民,46.9万人离别故土,坚韧的移民群众将乡愁深埋心底,在异地他乡重建家园……碧波荡漾的一库汉江水,见证了他们舍家为国的无私奉献!


我真切地希望,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或许那时,他们正在高高的山顶,围着一堆篝火,轻轻地哼着一支人类从蛮荒走出来时的歌:“举起火把,让我们走出山谷!”或许,他们正站在江岸,凭水而立,默默地凝望葬在水下的日子,然后望着北方的天空吟唱:“你本是天上的银汉啊,我的汉水……”


十堰广电特选

明天,有车的十堰人注意了!上午9点有大事发生!

提醒!十堰城区这些地方即将停电!

今天最高气温32℃,明天十堰更火爆的地方在这里…

业务合作:8616731 新闻热线:8011110

十堰广电全媒体记者/杨洁 综合十堰晚报

编辑/郑旭宴 责编/全欣 终审/杜树人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